“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吕氏春秋·圜道》)自然界中,生长是从无到有、从轻到重、从小到大的变化。语文教学中,生长体现为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促进学生素养的生长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而“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内涵、底蕴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肥城市小学语文“古诗词和文言文”专题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从前期辛成华主任的谋划,到全市小语同仁对“小学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概要的编写”,再到此时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已有大半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老师们学习着、研究着、提高着,一堂堂精彩的展示课不仅使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做到教法有道?如何让学生有法可依?现从今天(11月19日)的教学观摩中谈点粗浅的看法。
“法”,而后助“学”
课堂扫描
无论是古诗词教学还是文言文教学,老师们都注重了学法的指导:孙晓阳老师在执教《题临安邸》时,引导学生回顾了学习古诗的八步法:明题意,读诗文;知作者,知背景;看注释,知诗意;悟诗情,诵诗文。方法先行,学生学习古诗就做到了有法可依。彭书慧老师执教《少年中国说》第二自然段时,着重教学第一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引导学生抓住“红日”这一具体事物,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初”,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学生运用此种“抓事物、想画面、品读句子”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面的句子,充分的体现了教有道,学有法。安蒙老师执教《示儿》时,出现了课件不能用的突发状况,但她沉着冷静,仍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虽然不能看,但能听,她让学生认真倾听视频中的声音,想象画面,抓住一个“悲”字,体会诗情。
听课感悟
以往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更多的是老师的串讲串问,忽略了方法的指导。而今天呈现的教学内容中,老师们都设计了学法指导,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学生学习的过程我们看得见,学生的成长我们也能看得见。
“读”,而后启“思”
课堂扫描
五节观摩课都做到了: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细读,读出体验读出情感。比如:赵辉老师执教的文言文《司马光》,从读通起步,在读准字音这一环节,赵老师通过据意定音解决了“没”,通过绘画解决了“瓮”,学生不仅会读了,还理解了意思。在指导朗读句子时,赵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谁干什么”和“连贯的动词之间需要停顿”的方法,读顺句子。从读懂深入,引导学生读注释,看插图,组词等方式,把文言文读明白了,从读明提升,读出节奏,体会人物品质,赵老师抓住重点句子“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想象、联系实际、角色代入,自己试读——个别读——学生评价读——老师范读——比一比读——去掉停顿再读——男女生分别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而体会司马光这个人物的品质。
听课感悟
朗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命脉。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朗读方法指导上下功夫,在自身朗读素养上下功夫。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读”,不仅仅是读,而是通过采取老师示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启发学生的思考,达到理解诗句、体会情感的目的。
“拓”,而后明“律”
课堂扫描
五节观摩课都落实了1+X。比如:今天上午执教的三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孙晓阳老师执教了陆游的爱国诗篇《示儿》,拓展阅读时,她便选择陆游的其它爱国诗篇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还积累了岳飞的《满江红》。安蒙老师执教了《示儿》后,也是让学生积累了陆游的其它爱国诗句,两位老师的选文主题一致。赵辉老师执教了《司马光》后,拓展阅读选择的是《宋史·司马光传》,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司马光这个人。张秋卉老师执教《绝句》时,对比阅读了杜甫的另外一篇《绝句》,另外又补充阅读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同样都有对“燕子”的描写,张老师抓住这一共同事物,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品读感悟,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方法,找到了学习这一类古诗文的规律。
听课感悟
拓展阅读的不仅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类文的阅读方法、阅读规律。我想拓展阅读内容的选择,就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达到能够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德”,而后育“人”
课堂扫描
五节观摩课很好的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题临安邸》《少年中国说》《示儿》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相同的爱国情感。比如:孙晓阳老师抓住“西湖歌舞几时休”,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愤怒、着急,通过拓展阅读《满江红》升华“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愤慨之情。再如:彭书慧老师从内容到体式,从现当代的伟大人物到拓展阅读的内容,一步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少年的蓬勃之力,感受到少年中国从羸弱走向富强的历程,爱国情怀被不断激发,达到高潮。
听课感悟
“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某种程度上讲,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一种积极回应。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教师不仅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