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救助服务信息平台”通过整合“碎片化”民生救助资源,有效破除了部门间信息“壁垒”,消灭信息“孤岛”。救助对象的所有历史救助信息都可以直接调用,无需重复录入,切实提高救助工作效率。
日前,在年全国核对工作总结交流暨社会救助创新项目发布会上,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精准救助服务信息平台”获评“十佳优秀创新案例”,这是安徽省唯一获得提名并获奖的案例。
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由民政部组织开展,前期经过第三方初选,庐阳区案例从全国85个优秀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合肥市在社会救助领域的一个响亮的金字招牌。
合肥市财政局副局长孔天华介绍,近年来,庐阳区依托“精准救助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全区14个社会救助成员单位的55项救助项目,建立了困难群众数据库。
自投入使用以来,该平台已录入困难群众2.6万人,占户籍人口5.47%,办理各类救助事项10.19万件次。
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钱到账了!没想到只登记了一次信息,政府就帮我申请到了两笔救命钱!”庐阳区林店街道菱湖社区居民葛有和说。
55岁的葛有和因肾衰竭丧失了劳动能力,靠妻子的退休金生活,手术和定期肾透析费用让家庭不堪重负。
不久前,他向街道申请了医疗救助,街道通过“精准救助服务信息平台”录入相关信息。在进行医疗救助申报的同时,工作人员发现他还符合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条件,在征得本人同意后,又在平台中直接帮他申报了该项救助,共计10万元的救助款极大地缓解了他的家庭困难。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对于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现行的救助项目涉及民政、教育、人社、卫计、残联、工青妇等多个相关部门,由于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做到实时共享,往往会造成救助遗漏或是重复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年,合肥市庐阳区率先在全市探索开展了精准救助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年10月,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合肥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成。
该系统由困难群众数据库、贫困指数量化排名、“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主动发现、救助发放、自助查询服务、决策分析、大屏数字监测八个子系统构成,统筹区民政局、人社局、卫计局、司法局、残联等14个单位的55项救助项目数据资源,其中民生工程类项目29项,基本实现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协调与衔接。
在社区社会救助窗口统一受理救助申请,通过该平台对接各项救助业务系统,困难群众同时申请两项以上救助时,工作人员可在一个受理界面勾选相应的救助项目,完善信息之后系统会分事项通过网络转办到各社会救助成员单位相应的业务窗口,实现“让数据多走路,让困难群众少跑腿”。
合肥市财政局民生办主任汤晶晶介绍,通过整合“碎片化”民生救助资源,有效破除了部门间信息“壁垒”,消灭信息“孤岛”。“救助对象的所有历史救助信息,如助困、助医、助学等各类不同系统的救助数据可以直接调用,无需重复录入,切实提高救助工作效率。”
智能引导主动发现
对于困难群众来说,最大的困惑就是不清楚哪项救助政策适用于自身。
为此,庐阳区在
庐阳区杏林街道居民孙建伟的女儿去年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半年时间花费医疗费20多万元,除去医保报销部分,个人自付11万多元。
在社区办事时,孙建伟发现工作人员的桌上摆放着一个名为“庐阳救助”的
“当时就是觉得我家的情况可能符合医疗救助,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进行了申报,没想到在上传了相关材料后,社区的工作人员很快就联系了我。按照他的指导,我在网上按流程办完了所有的手续并完成了审核,没过几天,2万元的医疗救助金就打到了我的卡上,真是太方便了!”孙建伟说。
汤晶晶介绍,在建成系统的同时,庐阳区同步推出的“庐阳救助”
平台还具备主动发现困难群众的功能,社会各界均可使用
目前,该平台外延,已与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合肥市“一站式”城乡医疗救助平台、合肥市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等互联互通,纵向连接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横向连接庐阳区社会救助工作成员单位的救助网络体系,形成“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立体覆盖”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
结合“互联网+”,庐阳区还将社会救助信息化工作延伸至村(居)一级,村(居)级工作人员可通过
阳光公正科学高效
“感谢民生救助政策,要不然我们这些人都不敢看病了。”大杨镇十张村低保户老张说,自己患冠心病十余年,去年9月又查出食管癌,医生说要进行手术和持续服药才能维持生命,可家里所有积蓄都用完了。
社区工作人员得知后,立即上门详细询问,将老张患病期间的相关材料收齐,上报大杨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窗口。镇工作人员核查后,将材料装订、公示并报区社会救助中心。根据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给予其医疗救助金元,这对于一个低保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精准救助服务信息平台”对社会救助对象中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残疾人、低收入家庭,以及突发灾害、患重大疾病支出较大的家庭、孤老家庭等困难家庭信息进行采集,形成困难群众基础数据库,确保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在庐阳政务中心设置的电子显示屏幕上,系统以各类分析图表展示平台运行过程中处理的大量数据,可直观反映辖区相关救助工作动态、业务开展、监测统计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与此同时,平台投入使用以来,已逐步形成一个完备的社会救助大数据库。平台按照贫困程度对困难群众进行降序排列,排名可“自动生成、自动升降、自动提示”,上一阶段的“潜在救助对象”渐次变为下一阶段“显在救助对象”,使最需要救助的对象始终排列在前,实现了救助工作透明公开、公平精准。
“对各类救助对象的个人情况信息及受助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深挖其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在为精准施救和科学决策提供可靠、详实的数据支撑的同时,实现政务公开、监管到位、提高效能。”汤晶晶介绍,合肥市目前已有“助贫、助困、助残、助学、助老、助医、助居、法律援助”8类民生救助政策,今后将根据省、市、区救助政策的变化,动态地增减政策内容。
孔天华表示,庐阳区在全省率先打造“精准救助服务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社会救助资源和救助信息共享,实现了精准救助,形成“阳光公正、科学高效”的救助机制。
来源:中国财经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