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肥城市新闻
肥城市学校
肥城市人口
肥城市旅游
肥城市小吃
肥城市美景

忆刘锴荃老师

赵要德年是刘锴荃老师诞辰一百周年。不知不觉间刘老师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年秋季我进入双峰六中学习,从那时开始与刘老师相识,并有幸接受刘老师的教诲。离开六中后与老师有过间或的交往,前后算起来时间跨度在3~4年间。3~4年的时间在人生中虽然很短,但与同届同学相比,这恐怕算是最长之一的了。回忆与老师交往的日子,往事历历在目,永生难忘:一、初识老师。年秋季开学,我怀着兴奋、新颖和好奇的心情跨进了双峰六中的校门。在这里,来自锁石公社(包括锁石中学,六中初中部)的初中毕业生和我们深扶公社深扶中学、扶搓中学、黄龙公社黄龙中学的部分初中毕业生汇聚在这里编成了高十三、十四、十五三个班级。开学前,曾在六中毕业的邻居老哥向我介绍过六中高中部的老师,包括赵有能,易左华,喻效平,贺攀生,朱曼如,王咸瞻等老师,讲述了他们的一些故事,激发了我对他们的好奇和崇敬之心。但不知什么原因,我的邻居老哥那时并未提及刘锴荃老师,我猜或许那时老师不在六中的缘故?进入六中后,我被分到高十三班,迅速与十三班的同学相识打成一片,并有意识地结识了十四、十五班的一些“浮头鱼”(意即抛头露面的同学)。同时在班长赵爱群的带领下,我与王建国、赵余堂、刘梦桃等几个同学分别拜访了年级三个班及高二年级十二班的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那时,印象中刘老师并未担任我们年级任何一个班的任课教师,也未担任高二年级高十二班的任课老师,但我们还是慕名拜访了他。刘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五短身材,古铜色的国字脸,头发灰白但浓密,整齐地向后反梳着,穿一身干净、笔挺的黑色中山装,戴一付琥珀色架子、镜片很厚的眼镜(不知是近视还是老花镜),镜片后的眼晴炯炯有神,说话时偶尔眨巴眼睛并抽动嘴角,中气十足。现在已记不得当初拜访老师时他跟我们说了什么,或许是一些不咸不淡的扯谈话,但说了些什么似乎不重要,认识老师才算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老师对我的第一次教诲让我永生难忘。那是高一刚进学校个把月时间,高中部举办了一次作文竞赛。参赛的同学为高一年级三个班和高二年级的高十二班。作文为命题文,体裁是记叙文,题目是记叙一个人物什么的,具体我已记不清了。作文竞赛的结果是我获得了第一名,王重庆同学第二名,第三名好像是十四班的江俭华。作文竞赛结果出来后不久的某天课后,我在教室外的走廊上与同学们正玩着,刘老师路过突然叫住我,说让我到他房间去一下。在老师房间他首先问我外公叫什么名字,舅舅叫什么名字,哪个大队的,我一一作答后他对我说,他看过我的档案,在社会关系栏中看到了我外公和舅舅的名字,只是当面问我下。然后,老师提及作文竞赛一事,首先祝贺我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替我高兴;其次,他说参与了阅卷及最终名次的讨论,语文教研组组长贺攀生等多数语文老师偏向于让我得第一名,而他自己则认为王重庆同学的那篇作文写得更好,更生动,构思也更新颖,他本人倾向于王重庆同学获得第一名,但鉴于贺老师等多数人的意见,他没有反对和坚持己见,希望我不要因此骄傲,要踏踏实实好好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学习。老师对我的当面点评,我认为非常中肯。因为我们从深扶中学过来的学生,各科的基础比其他中学过来的学生差很多。主要原因是初中时期,我们基本是在参与兴建学校的劳动中度过的,老师和学生的重点没有放在学习上。我能获得作文竞赛第一名,纯粹是瞎猫碰死耗子和老师们的错爱。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老师问我一些社会关系的问题。后来回家问母亲,才知道老师管我外公叫小舅,老师与我舅舅和母亲是表兄妹,由于以前整个社会贫穷,虽然彼此是亲戚,但几乎不通往来。现在回想起来,在对待作文竞赛这件事上,老师既坚持原则,指出我的不足,又不缺灵活性,照顾了我这个小亲戚的面子并给予我鼓励。从这件小事上,可看出老师高尚的人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二、听老师谈古论今,赋诗作词。在寄宿学习期间,下午放学后晚餐前的那段时间,我和几个同学怀着好奇和景仰的心情,常去老师们宿舍听他们聊天。记得当年老师与赵有能老师住高十二班教室傍边的教师宿舍,有能老师住外间,老师住里间。王咸瞻老师、有能老师和老师常聚在有能老师的外间,三个老头有的座床沿,有的坐方登子,有的站立,手头夹着“喇叭筒”,吞云吐雾,相互开着玩笑,时常一人点名要其他两位老师背诵什么四书五经中的经典段落,谁偶尔背不出来或者打顿,另两位就开始善意的讥讽几句。他们还经常互相出题,让其他人赋诗作词出对联,令我印象深刻。据我在傍边观察,有能老师总是反映最快,手摸几下脑袋,诗词对联立马就出来了,咸瞻老师则比较迟缓一些,说话慢条斯理。他们三人每次各做一首诗词或对联,就要相互点评。记得有几次老师这样评价有能老师:“有猛子,你摸脑壳写出的诗词、对联速度很快,但个别的是歪诗”,然后有能老师就点头呵呵笑几声。而说到咸瞻老师的作品,写得好时老师与有能老师给予高度评价,个别写得不那么完美时,有能老师帮修改,咸瞻老师偶尔胀红着脸解释声辩几句,坚持自己的用词不需改,但每次老师帮修改后咸瞻老师连声称好,表现得非常服气。观三位老头们在一起,他们彼此相处十分融洽,作诗赋词写对联,谈古论今,其乐无穷。有能老师和咸瞻老师学识渊博,但他们俩均十分信服老师。有一次,我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另两位老师均信服他的文字修改时,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推敲”的典故。那是唐朝诗人贾岛夜间拜访友人李凝未果归途所作,诗的题目为《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贾岛在对第二句“鸟宿池边树,仙敲(推)月下门中是用“推”还是“敲”琢磨不定,骑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驴子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韩愈的车骑。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思索良久之后,建议贾岛说用“敲”好,这就成就了后世传诵的经典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老师对我说,用“敲”字的妙处,即在夜深人静字,“敲”字能打破宁静的环境,如果主人在家,客人敲门声既能使主人轻易听见,又避免了客人推门的不礼貌,向读者呈现一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说在写作时,注意用词的推敲或者提炼,才能写得准确和写出锦句,但推敲或提炼词句背后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否则也是徒劳无益。我那时听了老师讲的典故,似懂非懂,但对老师的佩服之情由然而生,难怪有能老师和咸瞻老师对老师那么信服。三、最感兴趣的课。我在六中学习后期,老师担任了我一年的语文任课老师。以前我上学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好玩和不服输,喜欢抛头露面或出风头。虚荣心和不服输是驱动我学习的动力。但在六中一年二期开始,一段难以启齿的青春期暗恋使我陷入了人生的低谷,我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竞争心,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整日处于无精打彩状态。唯一觉得有意思的是上老师的语文课,它能使我暂时从颓废中解脱出来。作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解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的区别以及写作方法。老师说写散文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形就是表现形式,要铺得开,但不能漫无目的,构思要围绕中心思想,形所表现的内容要收得拢,最后统一到中心思想上来。老师浅显易懂的讲解使我第一次对散文有了基本认识,也改变了我对老语文教师的偏见,即老教师只擅长古文,不善现代文。在讲到议论文时,老师说这类文章是高考重点,也是以后工作中的常用文体,要求我们重点掌握。他给我们讲了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并讲了些诸如正论,驳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等论证方法。我听后觉得豁然开朗,这些写作方法在我以后的公文写作和诉讼文书写作中经常用到,可谓受益终生。上老师的语文课,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听老师讲古文和成语典故。课本上选用的古文,有的尽管我以前学习过,但一知半解。在经过老师劝讲后,我基本上能理解,尤其是老师对古文的解释,不是囫囵吞枣,而是扎扎实实地对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含义讲清讲透,有的一字、一词有多种含义,他会告诉我们如何应用。在老师的调教下,即使我不用古文字典(当时学生还没有此类工具书)也能在碰到不熟悉的古文时将意思训出来,听老师说这就叫“训古”。同时,在讲古文时,老师还针对不同体裁的古文进行写作方法剖析,将前面讲过的散文,议论文方法应用到对古文的分析中,将古文与现代文巧妙地串联起来,老师说不管是古文还是现代文,其实写作方法是一脉相承的,要吸取古文中写作方法、谴词造句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活学活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语文课上,老师除了给我们讲授书本上的古文和成语典故外,还印刷了大量课本外的古文材料,讲了大量成语典故。我记忆力好,尽管我有课后不爱复习(这个用在理科科目上不好使,必须通过多做练习题才能理解消化)的毛病,但凭我记忆力和课堂上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一篇课文在老师讲解一遍,复讲一遍后我基本上能全文背下来,老师在课堂上第三次复讲或讲新的古文和典故时,我能做到提头知尾,与老师台上台下互动。在六中那段我人生低谷时期,当我对学习和其他事物失去兴趣时,唯有老师的语文课能让我在课堂上显得兴奋和充实,让我暂时忘掉难以名状的苦恼。四、名师学生对老师的称赞。在六中败走“麦城”后,在我初中老师激将(说小学、初中成绩不如我的均考上了学校,他觉得不可思议)和建议(二中招复读插班生,建议我抓住机会)下,我报考了二中文科插班生,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允许复读。在一段时间的沉沦后,换了新的学习环境,曾经争強好胜的学习性格在我心头又逐渐占据了上风。我的成绩很快超越了上一年被重点大学录取因体检不合格而回来复读的同学,各科任课老师也对我刮目相看。那时二中是县里重点中学,高考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于是就有了校际之间的老师观摩教学活动。年下半年接近期末,老师随一个教学观摩团来二中文科班听语文课。我清楚地看到老师迈着矫健的步代走进教室,与其他老师坐在教室后面观摩。上语文课的老师是陈器之老师,其时器之老师在全县教育界名声大噪,因他任教的历届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很好成绩的缘故。课堂上,我与器之老师台上台下互动,他问我答,我答的有些超出他的期望,那堂观摩课效果很好。因为之前器之老师知道我是六中插班过来的,来二中复读后成绩突出,他对我很是赏识和提携。于是,观摩课后他拉着我走到老师跟前,当着全体观摩语文老师的面,毕恭毕敬地对老师说:这小子有潜力,你们六中出来的学生质量不错,尤其是这小子语文相当可以,不知道在六中是谁教的。我当即说是老师教的,器之老师连着说了几声“难怪”,“难怪”,“有其师必有其弟子”。我观察,老师脸上当时露出了些许的自豪,但那高兴的表情一闪即逝。他随即对器之老师说:“你要对他好好管教,他以前在六中不是成绩没有好过,但时好时坏(估计老师至死都不知道我那时成绩时好时坏的原因),你要想办法让他保持专注和成绩稳定,平时成绩好算不了什么,高考才是试金石”。器之老师听后连声躬身说好。那场观摩课后,器之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说,:“赵要德,你知道吗?锴荃老师也是我的老师,他水平很高,比我高很多,难怪你的语文水平比较全面,基础比较扎实,你要好好学,不要辜负锴荃老师对你的期望!”在那个年代,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学生对器之老师非常崇拜,器之老师的语文水平在县教育界也是声望极高。但当我见到器之老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态度,以及听了器之老师对老师的高度评价后,我真的感到有些惊讶,那时才觉得我对老师的认识和了解太少,尤其是对老师渊博的知识以及老师在语文界的地位知之甚少,实在惭愧!后来我终于没有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上了大学。而且间接地从几位与老师关系好的同学口中得知,老师对我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说背着我的面,很是称赞我。从以上我与老师的几件往事中不难看出老师对我这个学生加小亲戚的关心和爱护,老师对我的要求是严格的,对我的爱护是小心翼翼的。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只是他所掌握的九牛一毛,尽管如此,也使我受用终生。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形象一直活在我心中,他的教诲时刻回彻在我耳旁。敬爱的刘老师永垂不朽!(配图由作者提供,内容均为刘锴荃老师生前手迹)作者:赵要德,双峰花门镇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职于中石油总部。

主编龚向阳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chengzx.com/fcsly/13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