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近年来,肥城市老城街道党工委从挖掘红色资源入手,突出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探索建立“党校+基地”教育模式,不断推动党员教育规范提升、提质聚力。
挖掘“本土化”红色资源建设教育阵地
老城街道原为老县城驻地,革命历史资源丰富。街道党工委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打造党员身边的教育阵地。借助革命遗址,整合北关村委旧址,建成面积平方米的老城革命纪念馆,同时配套建设抗日志士罹难遗址碑、抗战胜利纪念广场,形成“一馆一碑一广场”的红色教育阵地。为进一步传承好红色基因,深入挖掘抗日战争英雄乔明增、解放战争英雄曹福兰等革命烈士事迹,精心制作6部党员教育电视片,为党员教育提供鲜活教材。在此基础上,高标准建设老城街道党校,建成容纳人的主题党日活动中心,承接党员教育培训。将办学经费纳入街道财政年度预算,每年列支培训经费15万元,配备3名专职管理人员及6名兼职解说员,为常态化培训奠定基础。
实行“菜单式”教学模式开展精准培训
为解决党员教育大水漫灌、针对性和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探索实施“菜单式”教学模式。围绕“谁来教”,采取“专、兼、邀、聘”相结合的方式,常态化开展“发现榜样”和“我来讲党课”活动,突出身边人、身边事的榜样力量,邀请新时代泰山“挑山工”标兵贾爱云、闫芳等榜样人物,吸纳党校教师、街道党员干部、农村支部书记、“土专家”“田秀才”,组建24人的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围绕“教什么”,采取“必修课+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各类课程4大类87项。必修课突出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党规党纪教育,让党员接受红色洗礼,时刻拧紧思想“螺丝钉”。选修课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提高致富带富、参与治理和履职尽责能力,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围绕“学得好”,以党员需求为导向,培训前将“课程菜单”发放给参训党员,让参训党员自主选择课程。实现党员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精准培训,切实提升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6期,培训余人次,为个省、市各级党组织提供培训服务3.2万余人次。
打造“接地气”实践基地增强教育实效
为提升党员素质能力,街道党工委整合本地优质资源,将教学阵地延伸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方便党员就近就便参加学习教育、实践锻炼。抓整合,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集体增收、支部建设等,集中打造东兴联合党委、井楼社区、中节能集团等现场教学基地19处,形成革命纪念馆+特色化教学基地的“1+N”教育模式。组织党员采取现场观摩、拜师交友、挂职锻炼等方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增强学用实效。抓规范,按照基地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规划,有标识、有场景、有展板、有讲解、有点评、有互动“三统六有”标准,对现场教学基地硬件设施进行配套规范,打造可学习、可复制的精品教学基地。抓管理,建立“一对一”联系指导制度,为每个现场教学基地配备1名党工委科级干部联系指导。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对标准不达标、作用发挥不好的基地及时摘牌。通过“党校+基地”的教育模式,建成党员接受党性锻炼的实训基地,实现坚定信仰、增强党性、提高素质的目的,切实推动党员教育工作迈向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