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肥城市新闻
肥城市学校
肥城市人口
肥城市旅游
肥城市小吃
肥城市美景

历代书法家师承关系大全

怎么控制白癜风发展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08/5683086.html

甲骨文

代表作:《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作者不详),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钟鼎文

代表作:《散氏盘》(作者不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籀(生卒不详)

西周晚期史官,又叫史籀;代表作:《石鼓文》。

李斯(公元前年—公元前年)

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师从荀子。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主要作品《泰山石刻》(据说是李斯唯一真迹)、《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曹喜(生卒不详)

字仲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章帝建初中(公元70年~83年)为秘书郎。能篆隶,尤长于篆书。后被钟繇学习。

杜度(生卒不详)

原名操,字伯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章帝(公元75年~88年)时为齐相。擅长草书。卫恒《四体书势》说他“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文献记载,汉章帝特许他以草书来写奏章。崔瑗、崔寔父子皆受其影响。与崔瑗合称为“崔杜”。张怀瓘《书断》列其章草入“神品”。

崔瑗(公元78年~年)

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人。曾任济北相。擅长草书和小篆。《书断》说其书“点划之间,莫不调畅”,“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南齐王僧虔《论书》说“崔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书迹有收入宋《淳化阁帖》中的《贤女帖》,已非真品。其子崔寔,字子真,亦擅章草,有父风。

《乙瑛碑》,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年)刻;现藏山东曲阜孔庙。

《礼器碑》,桓帝永寿二年(公元年)刻;现藏山东曲阜孔庙。

《史晨碑》,东汉建宁二年(公元)三月刻;现藏山东曲阜孔庙。

《曹全碑》,灵帝中平二年(公元)曹全门下王敞等人立碑记颂曹全的功德,此碑即素享盛名的汉隶“曹全碑”;现存西安碑林。

《张迁碑》,东汉中平三年(公元年)刻。现存泰安岱庙炳灵门内。

张芝(?—约年)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年)

字伯英,汉族,敦煌郡源泉县(今属甘肃酒泉市瓜州县)人,东汉著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其书法被誉为“一笔书”。凉州三明之一大司农张奂之子,出身于官宦家庭。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蔡邕(年-年)

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琰(生卒年不详)

字文姬,又字昭姬。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蔡琰的父亲蔡邕是一位大书法家。蔡琰本人对书法也很擅长,韩愈曾说:“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蔡琰曾在曹操的要求下默写古籍,说自己不管是真书还是草书都可以写。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刘德升(生卒不详)

字君嗣,颍川(今河南禹县)人,约生活在桓帝、灵帝时期。擅长行书,为钟繇、胡昭所师。

钟繇(年-年)

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早年相貌不凡,聪慧过人。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他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据宋代陈思《书苑菁华》记载,钟繇少年时就跟随刘胜学习了三年的书法,后来又学习曹喜、刘德升等人的书法。因此,钟繇与任何有成就的学者一样,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曾经潜心研习其书法与其并称为“钟王”。南朝庾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皇象(生卒年不详)

字休明,三国时期吴国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品《天发神谶碑》、《文武帖》、《急就章》。

师宜官(生卒不详)

南阳(今河南)人,约生活在灵帝时期。擅长隶书,灵帝征集天下工书者数百人于鸿都门,师宜官最优(《书断》)。后为袁术将。

梁鹄(生卒不详)

字孟皇,安定郡乌石县(今甘肃平凉西北)人,约生活在汉末至魏时。学书于师宜官,擅长隶书,灵帝时官至选部尚书,后奔刘表,曹操破荆州,招为军假司马。曹操认为其书胜于师宜官,宫殿题署,多命为之,又常以其书悬帐中欣赏,为书史佳话。

卫夫人(年—年)

本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廷尉卫展之女。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嫁给汝阴太守李矩为妻,丈夫李矩善长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卫夫人与王羲之母亲为中表亲戚,成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永和五年卒,时年七十八,葬于浙江嵊州。

王羲之(年-年)

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为南迁琅琊王氏贵胄,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师承卫夫人、钟繇。著有《兰亭集序》,原作遗失,如今流传的皆是摹本。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

王献之(年-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官员,“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创造了“一笔书”。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由于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书迹还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珣(年—年6月24日)

字元琳,小字法护,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代表作《伯远帖》(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和草书《三月帖》。

智永和尚(生卒不详)

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智永禅师居阁上临书20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槛“等传说。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他传“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作品有:《孔子庙堂碑》和所临《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其中《真草千字文》广为分发,影响远及日本。即使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史陵(生卒不详)

是没有详细历史记载的神秘“楷书之王”!善正书,笔法精妙,不减欧、虞。李嗣真《书后品序》》:“太宗与汉王元昌、褚仆射遂良等皆受之于史陵,褚首师虞,后又学史,乃谓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也。”。陕西蒲城县博物馆收藏的《苏孝慈墓志》上楷书非常成熟,字体方正严谨,笔法精妙绝伦,无论结体还是用笔都一丝不苟,绝对可以对抗唐代任何楷书大家。用笔,使用的是六朝的绞转笔法,而不是唐楷中惯有的顿挫。推论《苏孝慈墓志》是史陵的作品。欧阳询的《姚辩墓志》、虞世南的《破邪论》,风格都和《苏孝慈墓志》相似。

欧阳询(一年)

字信本,唐代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可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虞世南(年-年7月11日)

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是褚遂良的舅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宣和书谱》卷八以为世南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代表作:楷书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楷书史上的经典);行书有《汝南公主墓志铭》、《摹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褚遂良(年—年或年)

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初学欧阳询、史陵,后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且融会贯通汉隶,书法用笔骨肉分量达到均衡,自创一体,人称“褚体”。所以被称为“初唐四大楷书家”(“欧、虞、褚、薛”)之一,传世墨迹代表作:《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欧阳通(年—年)

字通师,汉族,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代大臣、书法家,欧阳询之子。早孤,母徐教以父书。初拜兰台郎,仪凤中累迁中书舍人,封渤海公,天授初转司礼卿判纳言事,二年为相,因反武承嗣为太子被害。工于楷,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薛稷(年—年)

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河东薛氏西支)。魏征的外孙;唐朝大臣、书画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薛稷的书法能够很好地继承褚遂良的笔法和风格,当时就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的说法。书法作品:《中岳碑》、《洛阳令郑敞碑》、《信行禅师兴教碑》、《升仙太子碑》、《佛石迹图传》、普赞寺题额等

张旭(年?—年?)

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颜真卿,(—)

字清臣,唐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他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神彩飞动。他的书法,既有以往书风中了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幅,称为“颤体”。宋欧阳修评论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宋朱长文《续书断》中列其书法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书法家。字少温,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出自赵郡李氏南祖房。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怀素(-年)

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高峰。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小草千文》诸帖。

柳公权(——)

中国唐代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擅楷书,广泛师法魏晋及初唐诸家,受颜真卿影响较大。其书结体紧密,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相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在书法史上具有很大影响。

蔡襄(年3月7日-年9月27日)

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蔡襄的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轼、欧阳修。蔡襄传世墨迹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迹多种,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及鼓山灵源洞楷书“忘归石、”“国师岩”等珍品。

苏轼(年1月8日-年8月24日)

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黄庭坚(年8月9日—年5月24日)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苏门四学士”之一,受苏轼书风的影响较大。

米芾(-)

自署姓名米或为芊,芾或为黻,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赵佶(年6月7日-年6月4日)

号宣和主人,宋朝第八位皇帝,书画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元符三年(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次年改年号“建中靖国”。在书法上,赵佶起初学的是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揉各家,取众人所长又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体”,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霭然”之感,又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如“屈铁断金”。特点是笔划瘦细而有弹性,尾钩锐利,运笔迅疾。字一般呈长形,张弛有度,有一种秀美雅致、舒畅洒脱的感觉,而且通篇法度严谨,一丝不苟。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此后尽管学习这种字体的人很多,但能得到其神韵的却寥若晨星,这足以见证赵佶的书法功力。

赵孟頫(-)

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元代湖州(今属浙江)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

李应祯(1—)明代官员、书法家。初名甡,字应祯,以字行,更字贞伯,号范庵。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书学欧阳询、颜真卿,得蔡襄用笔之法,平正婉和,清润端方,自成一家。其传世作品很少,有《缉熙帖》和纸本《枉问帖》(纵22.6厘米,横41.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祝允明(年1月17日-年1月28日)

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贞和岳父李应祯两人。徐有贞擅长行草书。他的行草主要师法唐朝的怀素和宋朝的米芾。李应祯书学欧阳询、颜真卿,得蔡襄用笔之法。祝允明书法主张是“性”与“功”并重超然出神采,书艺思想以“神采”为最终归宿。祝允明书法主要成就在于狂草和楷书。狂草来自怀素、张旭,更多的是接近黄山谷,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很紧,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觉效果。更难得的是楷书又写得相当严谨,有晋唐人的古雅气息。这种反差很大的综合素养与唐代的张旭十分相似。代表作《闲居秋日》、《致元和手札》、《燕喜亭记》、《乐志论》、《饭苓赋》、《云江记》等。

唐寅(年3月6日-年1月7日)

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寅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代表作《落花诗册》。

文徵明(年11月28日-年3月28日)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初名璧,以学行更字徵仲,号衡山、衡山居士。斋名停云馆。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多才艺,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名声日益显赫,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三人,人称“吴中四才子”。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明谢在杭《五杂俎·卷七》称赞文征明小楷:“无真正楷书,即钟、王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洎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本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具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他的大字有黄庭坚笔意,苍秀摆宕,骨韵兼擅。与祝允明、王宠并重当时。

董其昌(-年)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公元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王铎(-年)

字觉斯,一字觉之。号蒿樵、小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孟津(今河南孟津)人。王铎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在以气节自持的明代遗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贰臣,因此,他始终抑郁不乐。

傅山(.8.11-.8.2)

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自称为老庄之徒。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在书法艺术理论上贡献:是提出的“四宁四毋”理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年轻时学赵,后来完全出于政治思想原因而痛骂赵字,并一再告诫儿孙千万不可学赵字。老年在深入研究了王书之后,又把赵孟頫看作奇异的天才。

何焯(年—年)

字润千,因早年丧母,改字屺瞻,号义门、无勇、茶仙,晚年多用茶仙,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寄籍崇明,为官后迁回长洲(今苏州)。先世曾以“义门”旌,学者称义门先生。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何焯与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并称为康熙年间“帖学四大家”。当时人争索何书,更有好事者以重金争购其手校本。他的楷书作品《桃花园诗》简静疏朗,清雅古穆,为书迹中的上上之作。

金农(年—年)

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寿道士等,因其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自封“三朝老民”的闲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终身。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

姚孟起(生卒不详)

字凤生,一作凤笙,吴县(江苏苏州)贡生。以正书名,正书宗欧阳询,尝临九成宫醴泉铭逼肖。隶书略仿陈鸿寿。兼治印,得蒋仁秀劲之气。偶作画,古拙如金农。

刘墉(年-年1月24日/25日)

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是帖学之集大成者,尤善小楷,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

邓石如(年—年)

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笈游道人、完白山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县白麟畈(今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

高垲(年—年)

字子才,又字子高,号爽泉,浙江仁和人,一介布衣,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书法家。早弃举子业,专力学书,宗法浙派,得欧阳询、褚遂良神髓。嘉庆中,阮元抚浙,延校金石文字,《薛氏钟鼎款识》释文,考证均出其手。并手录薛氏钟鼎识跋刊之。大江南北名胜碑版多出其手。复精绘事,尤工花鸟、草虫,取法宋、元,钩勒设色,均极精妙。能篆刻,偶治印,亦秀劲有法。所作介于陈豫钟、陈鸿寿之间,古秀苍劲,面目自成。卒年七十一。《清画录、广印人传、诸可宝传略》

何绍基(1年—年)

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赵之谦(年8月8日-年11月18日)

汉族,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huī)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著有《六朝别字记》、《悲庵居士文存》等,又有篆刻《二金蝶堂印存》。

黄自元(年—年)

字敬舆,号澹叟,湖南安化县龙塘乡人,清末书法家,实业家。初学颜真卿、柳公权,接着又学欧阳询、王羲之、王献之等历代帖学大家。曾临摹《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书帖,为该书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世奎(3年—年)

字启臣,号璧臣、思闇、北海逸民,祖籍江苏无锡,后迁避于天津,著名书法家,天津“八大家”之一。书法走笔取颜字之骨,气魄雄伟,骨力开张,功力甚厚。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1米,苍劲雄伟,是其代表作。书法作品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以上榜书,结构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苍劲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首。

李瑞清(7年-0年)

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抚州人。清光绪十九年(年)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二年出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49年更名南京大学)监督。辛亥革命爆发后,离开南京学堂,移居上海。民国九年八月初一逝世,遗体葬于南京牛首山。李瑞清通诗、书、画,尤精书法。自幼钻研六书,学习书法,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为一代书法宗师,也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李瑞清的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偕备,尤工篆隶。其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潇洒俊逸,各具神态,以篆作画,合画篆为一体。李派书学熔铸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开风气,所播深远直至当代,为薪火相传的金石书派。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黄鸿图皆出自其门下。

于右任(.04.11—.11.10)

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行书中偶夹草楷之体,作品沉稳而又富于变化,这是于右任从早期到晚年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集成《标准草书》千字文。

谭延闿(—)

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陈三立、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生于浙江杭州,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组庵湘菜创始人。有论者云:“先生临池,大笔高悬,凡‘撇’必须挫而后出锋,凡‘直’必直末稍停,而后下注,故书雍容而又挺拔。”

沈尹默(年-年)

原名君默,后改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

胡小石(年—年)

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祖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南京,文字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国学大师。“近得梅庵北派之真髓,兼受农髯南派之薰沐,远绍两周金文之异变,秦权诏版之规范,汉简八分之宽博……虽师从梅庵,但能得其所失,补其所缺,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毛泽东(年12月26日-年9月9日)

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绝大多数是用毛笔书写的。毛泽东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毛泽东喜欢用毛笔和铅笔。在江西和福建做调查和记录时他大多用铅笔,而起草文案、书写材料时则一律用毛笔。毛泽东对毛笔、墨、砚、纸“文房四宝”特别爱护珍惜。他常说:“我用文房四宝要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毛泽东说:“字要写得好,就得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炼;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毛泽东主张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完全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收,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特点,要能适用,雅俗共赏,才能引人入胜。代表作:《毛泽东手书真迹》。

林散之(年11月20日—年12月6日)

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师承黄宾虹。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如果说在当代草书实践中,林散之为飘逸之美,那李志敏则为苍茫之美,两者风格迥异、刚柔互补,凸显“南林北李”的双峰对弈。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林散之书法代表作有《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儿子林筱之、学生王敬之。

陆维钊(年3月3日—年1月30日),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嘉兴新仓人,书法家。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毕业。精书法,擅山水、花卉、治印。

沙孟海(年-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

高二适(-)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兴泰镇小甸址人(解放前属江苏东台)。原名锡璜,中年曾署瘖盫,晚年署舒凫。斋号证草圣斋、孤桐堂。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其善书法,尤擅草书。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在文史哲、诗词、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方面成果卓著。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校录》、《刘宾客辨易九流疏记》、《高二适书法选集》等。

舒同(年11月25日~年5月27日)

字文藻,又名宜禄。东乡人(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书法大师。自幼喜爱书法,5岁学书,14岁即有乡誉,被誉为“神童”、“东乡才子”。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但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并注意取其精华,大胆尝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立了著名的“舒体”,备受海内外推崇。

启功(——)

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启功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一笔一笔地琢磨,临帖临得分毫无差。但写出来的字平看还可以,一挂起来就没神了。经过再三揣摩,他才发现问题在字的“结构”上。启功找来很多名家碑帖以及唐代佛经,用透亮的方格纸将这些字单个放大,潜心描写,终于从名家书法的笔划结构上,找到了写字的规律。这极平常的规律却极难发现。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将方格分成若干的等分。启功发现问题就出在这“等分”上。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个字都一个模式地上下左右分为“三等分”。于是他采用一个更为符合字形结构的划分法,便是由他首创的“五三五”不等分,这种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较大,中间的分量较小,而不是“九宫格”那样的“九等分”。启体是由启功先生独创的一种书法,启体字的形成是在年-年(26岁-45岁)。年—年,受启功先生推荐,秦永龙书写了“启体”行楷字库,“方正启体字库”由北大方正电子制作,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学生有:李洪海、张雪明等。

任政(—)

字兰斋,浙江黄岩人(今路桥人)。著名书法家。平生爱书法,六十余年精勤不懈,功力之深,鲜有其匹。善鉴别,富收藏,精用笔,擅各体,风神洒落,筋骨老健。楷书法初唐,行草宗二王,分隶学两汉,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创出自己风格,雄健挺拔,工整秀丽,深受国内外书法爱好者赞赏。已发表的著作有《楷书基础知识》、《少年书法》、《祖国的书法艺术》、《书法教学》、《隶书写法指南》、《兰斋唐诗宋词行书帖》等十馀种。

李志敏(5-)

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民法学家,北京大学燕园书画协会(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前身)首任会长。早年求学于武昌艺专,学习书法、绘画,后专攻书法,是我国当代草书大家、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精研文史,擅长真草隶和艺术理论,尤精狂草。是“引碑入草”的理论首创者和实践开创者。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李志敏、欧阳中石)”,有当代草书”南林北李“(林散之、李志敏)之誉。在20世纪书坛,李志敏是具有代表性和学术研究价值的书法大家。与其他书家相比,其不仅在当代书法史上,开创了引碑入草新路,填补了20世纪狂草史空白,促进了当代书法理论的发展,而且在国际书法交流史上,精通英、法、德、俄四国外语的他,也以无出其右的外语优势和博大深邃的国际视野,开改革开放时代书法艺术交流之先河,推动了中国书法在世界上的传播。代表作品《书论-三春堂学书笔记》(第二届中国文化奖"特别奖")、《草论-三春堂狂草》。

欧阳中石(8年-年11月5日)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汶阳镇西徐村人,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早年拜在京剧大师奚啸伯的门下。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馆长。代表作品:《欧阳中石书沈鹏诗词选》、《中石夜读词钞》。

沈鹏(年出生)

江苏省江阴市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书法精行草,兼长隶、楷等多种书体。代表作品:《当代书法家精品·沈鹏卷》《沈鹏书法选》《沈鹏书法作品集》(日本)《沈鹏书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沈鹏书归去来辞》《行草书绝妙宋词》《草书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岳阳楼记》《故宫博物院藏画》等。学生:赵连甲、张德林等。

刘炳森(年8月-年2月15日)

字树庵,号海村,幼年自号刘五先生。年夏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本科毕业,同年秋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法书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工作;其刘体隶书影响甚广。学生有:张惠臣、马凤山、高本强等。

范曾(.7.5-)

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师从李苦禅,学生段文才。

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年,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建立;年,捐建并主持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年,南通大学范曾艺术馆揭牌;年,荣获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周慧珺,女,年出生

浙江镇海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现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年,获得第7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年参加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得到沈尹默、拱德邻、翁闿运等著名书法家亲授。以节临米芾《蜀素贴》行书入选由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后第一次举办的上海市书法展览。

苏士澍,年3月生

出生于北京,满族,中国当代书法家。自幼酷爱书法篆刻艺术,少年时拜著名金石书法家刘博琴先生为师,中青年后师当代书坛泰斗启功先生。

田蕴章(年生-)田荫亭之长子,字存文,蟠逸斋主人。原籍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曾执教于南开大学,为东方艺术系教授、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理事、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南开区政协学委、市公安局特邀监督员。

田英章(年生-)

字存青、存卿,天津人;书法研究生,国家人事部干部。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老师欧阳中石)、日本东京学艺大学。书法家。代表作品:《田英章系列书法字帖》《田英章作品精选》等。

孙晓云,女,年8月出生

汉族,中共党员,江苏南京人,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曾在农村插队五年,在部队服役八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代表作品:《书法有法》《孙晓云元曲钢笔毛笔字帖》等。

张惠臣(年生-)

师从刘炳森。先学颜、柳,后习二王。数十年临池不辍,奋力攀登。其小字颇见功底,性质流媚,行楷精细兼具,温之开润,行草秀美飘逸鼓之枯劲:大字造境新奇,端庄浑厚,风神洒落,笔笔到位。除此之外,张惠臣先生对隶书、篆书、象形字、变体字也很有研究,玄鉴印章,博采众家之精华,揉自家之底蕴,其作品适时前规,取会佳境,纵观张惠臣的书法,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二十年的建筑生涯,创作佳绩,三十年的文化艺术大添异彩,四十几年的书法艺术誉满神州海外。真乃当代最具实力的书法家之一。

高本强(年生-)

字昭中,号大朴。自幼酷爱书法,临池尽墨,师书二王,取明清诸家之长,师从徐玉璞、张天民、刘炳森、陈雷等名家,书法作品以厚实、洒脱、大气铸就了他独特的笔墨丹青,是具有实力,最有潜力的书法家之一。

憨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chengzx.com/fcsxw/138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