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刘德祥
最近,到数年未去的姨母家探望,回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总想写点什么来记录一下不能平静的心情……
姨母家在离青树坪镇区五里多地的一个乡村。那里山青水秀,“风景旧曾谙”,如今耕地集约化经营的田园风光又在我眼前复制着儿时的记忆,尤其是看到姨母家曾经的矮茅房变成了现在三层红砖楼房,让我欣慰不已……
姨母自幼双目失明,且相貌平平,但在我心里,打小儿就是最亲近的阿姨。当年经我姑母介绍,嫁给了一个与姑母家相邻的孤儿,也就是现在的姨父。姨父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家贫如洗,且个头比姨母矮小了一截,直到现在老年了还有人背后称“矮老倌”。如今听力基本丧失,牙齿全部脱落,生活已难自理。
姨父自从娶了我姨后,一改之前的懒惰、邋遢、萎靡不振的状态,成为了一个勤劳发奋的人。当时一茅屋、一张床、一个人的“窝”,因接连生了三个儿子慢慢地像个家了。为了生活,姨父起早贪黑在田间地头劳动,为了希望,姨母日夜摸着喂养着孩子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夫妻俩含辛茹苦,总算把我三个表弟在那两间矮小的茅草屋里拉扯成人了。
值得庆幸的是,姨母自打在外婆家做女时,外婆就手把手的教会了她各种日常家务,如穿针引线、缝制衣服、烧茶煮饭,喂猪养鸡无一不会,因此,姨母虽然是盲人,但在某些方面的生存技能还胜过明眼人,尤其是缝制小孩衣服简直得心应手。
她还具备许多“特异”功能,如从不拄杖,房屋内外只要有人带着走一次就熟悉自如;听到陌生的声音只要经人介绍一次,不管时隔多久她绝对不会"认"错;她喂的鸡哪只下蛋与否都能分得清清楚楚,哪只鸡病了不啄食她都能捉着喂药治疗;她的记忆与心算也令人佩服,如她家新房建成后三个儿子在一起结算的时候,她说:我把数字说出来,如果你们算的和我说的差不多就没错。果然结算出来的各种数字与她说的相差无几。
她喂的猪在出栏时经她一摸,估出的重量的准确性连收购屠夫都懒得过称了。因此,姨父逢人就夸:虽然讨了个瞎子,但她是一个心亮如镜的能人。事实上,姨父、姨母结婚几十年,相敬如宾,从未拌嘴吵架,如今姨母年且七十,姨父七十有八,仍相濡以沫,恩爱如初,在当地远近都传为佳话。
尤其是三兄弟共同努力在十年前拆了茅房建起了一栋三层的红砖水泥楼房,旧貌换了新颜,在当地令人刮目相看了。如今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一家人孝悌忠信,其乐融融,三对儿、媳都勤俭持家、恩爱有加,打工养家,只有二表弟媳就近在镇上的一家超市上班,早出晚归的照顾二位老人。她叫刘贝,三十出头,一米六的苗条身材婷婷娉娉,相貌美丽端庄,一幅温柔贤淑之态,初看上去不像一个吃苦耐劳之女子。
但听姨父、姨母说起刘贝就心花怒放的赞扬她比亲闺女还要好,照顾得他们无微不至:病来陪医、买药,吃饭夹菜、上茶,闲时聊天唠嗑。难怪我家所有外祖亲戚都夸她勤劳朴实,心地善良,德贤兼备。刘贝的儿子在中学读寄宿,女儿随她在镇上读小学,要早送晚接。她整天所做的事就像机器人输入了固定的程序,忙个不息,十几年如一日,在兄弟之间就这样毫无计较的肩负起照顾二个老人的责任。
更令人欣慰的是两个孩子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也对爷爷奶奶言行敬重,常帮家务、牵伴散步、照顾生活。尤其是小女对读书兴趣异常,认真自觉,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常说,奶奶看不见都这么能干,我比奶奶要更能干才行。刘贝尊老爱幼的贤德之举,在当地广为美谈,在亲朋戚友的家教中常提为榜样。
那天我碰巧见到了刘贝,拉了一会家常,在谈及到她何必边打工边操劳家务时,她说:反正早晚要接送女儿,多份收入也是家计所需,人生在世为上养老、为下育人,现在两个老人都需要照顾,人人都会老,养儿就要防老啊。如此平常的话语,却给了我不平常的启迪,让我感觉到了代代传承的“母仪”气场正在升华,于是,万千的感慨令我欣然提笔,也谈“母仪”……
一提起“母仪”这个词,人们自然会想起影视剧里、小说里的皇(王)后那种“母仪天下”的威仪。因为只有她们才具备那种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天下”列入“母仪”的范畴。一句话“母仪天下”历来是她们的专用词。
百度词典把衡量“母仪天下”的基本标准定义为“是否以母亲的爱来关爱全天下的人民”。故“母仪”首先要具备“母亲”的仪范、为母之道、为母的威仪、仪表。“母仪天下”之成语最早出现在《东周列国志》第二回:“虢石父奏曰:‘王后六宫之主……若德不称位,但当传旨废之;另择贤德,母仪天下,实为万世之福”。
由此可见,“贤德”为“母仪”之前提,“万世之福”为“母仪”之作用。贤,指有道德的、有才能的;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周、汉儒家思想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规范要求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就是传统的“贤德”内涵。所谓“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从”,并非单纯的“顺从、跟从”之意,还有“辅佐、辅助”的意思。所谓“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就是说做女子的要品德立身,修养立言,端庄立形,勤家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方面。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表率的意思。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与当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
当然,在“三从四德”、“三纲”理论体系下形成的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沉渣,必遭现代社会的摒弃。但也应该肯定,由于受生理、体力、生存能力等诸多要素的影响,男女之间的自然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最近我在观察雄鸽吐哺喂食给正在孵卵的?鸽时,就想这种现象的缘由不外乎其二,一是“爱情”所至,一是繁殖之需。前者无从考究,后者为繁殖后代毋庸置疑,倘若?鸽为争自由权离巢觅食则有悖其繁殖的规律了。动物界雌雄差距如此,何况人乎?所以完整、准确的把握“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辩证内涵,充分发挥女性在传承优秀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实是赋予了女性无可替代的人生地位,与之相应的“母仪”作用,益在家庭,功在社会。
纵观历史,身居“母仪天下”地位者并不少,但能“母仪天下”者并不多,而身居“母仪天下”地位却冒天下之大不韪者也不乏先例。
吕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后,在刘邦平定天下的楚汉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贤内助”作用,她在刘邦死后长达十六年的辅政期间,为天下太平,使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其乐融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因为她残忍的做出了非人所为的“人彘”之事,在天下人面前大失“母仪”之度。但相比妲己乱朝、慈禧垂帘专制没落来说她也算是母仪天下的女杰了。
而真正被史称母仪天下者为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她以不干政、避外戚、力劝谏、勤节俭、稳后宫等品行以彰显贤德之范,以致不论后世哪个朝代,一说起后宫典范,必然会提及以后宫领袖、母仪天下之称的文德皇后长孙氏。
马皇后的“母仪”生涯也赢得了朱元璋的尊敬与爱护,她仁慈、善良、俭朴、爱民,朱元璋夸奖她堪比长孙皇后的贤名;她死后,朱元璋不再册封皇后,以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故《明史》对马皇后有赞曰:“母仪天下,慈德昭彰”。民间也有歌谣广泛传颂:“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马皇后是继长孙皇后之后当之无愧的“母仪天下”典范。
清孝庄皇太后以辅佐顺治、康熙两帝为历史美谈。她虽权倾朝野却以辅佐帝权安定朝野为己任,以贤服天下,以德育后宫,成为历史上真正通过“母仪天下”开创大清皇朝的杰出女性。
上述以皇权为背景的“母仪”典范以“天下”为己任,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女性贤德的标杆。
然而,并非只有以皇权为背景的“母仪”才能昭示“天下”。像“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以及近代被尊称为“国母”的宋庆龄,同样起到了“母仪天下”的作用;还有被称为“潇湘三女杰”的葛健豪、唐群英、秋瑾作为民主革命的先驱、妇女解放运动的领袖用毕生的付出为“母仪天下”注入了新的内涵,也因她们双峰县被誉为“女杰之乡”了。特别是葛健豪一家为革命养育出了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四个中央委员,彰显了“母仪”也能够起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作用。
像我八十八岁的岳母虽然坐在轮椅上,但一生的勤劳持家、宽严相济的家教形成的“母仪”威望始终贯穿于整个家族,得到了左邻右舍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在她的“母仪”感召下,小儿媳在其夫尿毒症无可救药的情况下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丈夫,曾在省城报刊上传为佳闻。我姨母、表弟媳并没有接受过“母仪”内涵的教育,但她们却以“母仪”之范在一代接一代的传承贤德之举,毫无疑问,从我外婆、从表弟媳娘家对下代的教育不外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通过传承的方式潜移默化,使普通百姓人家也同样可塑“母仪”典范。
此时,我又联想到了另外一个女性。那是在去年夏天的一个午后,我在去上班途中遇到了一个湿透着工作服,坐在路沿石上出着粗气,满头大汗,手拿黄布工作帽当扇子的女环卫工人,看上去年近五十岁了。当时太阳高照,炒砂路面上还晃悠着隐隐约约的七彩气雾,仿佛大地也被焦烤的在吐着热气……我不禁走过去问:是否中暑了?她若无其事的回答说:没事,太热了歇一会就好了。
于是我借机和她聊上了一会我好奇的话题。原来她为了挣钱每天上连班,因为其丈夫患病瘫痪在床,儿子快大学毕业了,女儿也面临高考了,家里全靠她起早贪黑挣钱维持生计,还要护理丈夫……我几乎不忍听下去了,顺便拿出一百元钱放在她疑停瞬间的工作帽里,欲转身而走,不料她认真的叫住了我,边还钱边说:谢谢,心领了。我还来不及问为什么,她就拖着垃圾车走了……我伫立着凝望她那远去的背影,仿佛看到现代“母仪”的光芒,穿透了我的灵魂……
诚然,从皇后到女杰、到双目失明的姨母、到以家为己任的表弟媳、到德高望重的岳母、到为养家而不辞劳苦的环卫工人、到所有天下的“母亲”都能做“母仪”的典范,所有典范的“母仪”都能发挥“天下”的作用。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天地交融,乾坤序成。如果男人是燃烧自己的蜡柱,那么女人就是蜡柱的支座;如果女人是春雨,那么男人就是开花结果的春苗;如果女人是春蚕,那么男人就是充满营养的蚕桑。但遗憾的是,社会发展到以财、物为成果的当今,时闻“母仪”的另类,在此毋庸例举,免得无意中伤他人,因为明镜可且正衣冠。
综上所述,“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通过这种思想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相夫教子”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是广大妇女稳定家庭、培养后代最基本最神圣的贤德之责。因此,我认为,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开放到什么层次,都应该坚守“母仪天下”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
那么,当今我们应该对“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传统文化的本质涵义与时俱进的解读。日本是众所周知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据说民间的礼仪制度还是沿袭我国唐代的礼制。著名的影星“山口百惠”结婚后就走入了家庭,真正肩负起了“半边天”的作用,其实这个“半边天”对其丈夫“三甫友和”来说是家庭的“整个天”哩。毫无疑问在当今中国社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家庭困惑造成小孩远离“母仪”,跨越“代沟”成长的状况是有悖人伦规律的。同时因照顾孙辈或为孙辈异地“陪读”而使老来伴侣分离成“老来难伴”的问题,造成社会赡养关系习惯性的本末倒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整个社会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心身健康也得到不良影响、家庭关系也日趋复杂的问题,已然成了社会问题。
因此,窃以为逐步推行以直接或间接提高婚后女子的福利待遇,鼓励其像山口百惠一样走入家庭以相夫教子、打理家庭为己任的男女社会分工模式未尝不可。但必须通过扬弃“从”、“德”、“纲”三字的内涵来光大家庭“母仪”的荣誉,形成以“贤德”为主要内容的治家之道。同时通过“母仪”的作用来赢得全社会对女子的重视与关爱,赋予她们广泛的家庭地位以及足够的时间、空间来体现其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最后,我要呐喊:“母仪”是母亲的天职,“母仪”是妇女的荣耀,“母仪”是母爱的升华。愿千千万万个传统的“母仪”汇聚成光辉灿烂的新天下。
作者:刘德祥,双峰青树坪人,双峰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业余时间爱好书画、诗词、文学。
主编向哥
投稿邮箱
qq.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