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民“年味”系列:1、杀年猪2、烤糍粑3、腊月甑酒4、甜酒糍粑5、做豆腐6、最味不过捉野鱼7、踏糍粑8、亲情9、庚子鼠年中的我10、干塘捉野鱼11、朝着炊烟飘起的方向回家12、等我回家的父母13、陪哥哥过年14、年味最浓是除夕15、过年有感16、浓烈中国味,红火中国年17、游子归年18、那些我们曾经拜过的年19、上一个牛年,你在哪?20、回家过年21、“财神菩萨到你家……”22、大年初一拜年忙23、钱不是年味,爱才是24、今年春节在越南25、父亲带我写春联26、追忆|军营里的年味27、家乡的年,成长的味文|彭意芬鼠年钟声的余音犹在耳边回荡,金牛的脚步声已清晰传来,又是一年春节至。看着忙于办理年货的老公,想起了儿时过年的时候,荡漾在心头的那份喜悦,那份盼头,盼那崭新的衣服,盼那平时吃不到的美食。也记起了妈妈常跟我们说的一句话:细伢几盼过年,大人盼插田。那时的我,并不理解这话的含义,就觉得过年好,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还能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妈妈却满脸严肃地说,你们小孩子无忧无虑,只晓得过年有好吃的有好穿的就是好,却不知这是一家人一年辛苦下来所有的积蓄,等过了年怎么办?条件不好的家庭很快就会揭不开锅,自然就盼着快点种田插秧,才有饭吃。是啊,那个时候人们尚在温饱线上挣扎,大集体时代,一个工日一二角钱,壮劳力家里公分挣得多一点,或许能稍有积蓄,但是一到过年准备年货,那少许积蓄也会捉襟见肘。我成家之后有这个体会了,虽然不至于揭不开锅,然而经济拮据,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那种窘况让我知道了其中的无奈。尽管经济窘迫,为了欢度新年,也企盼来年有余,人们还是尽力备上各种年货,称上几斤猪肉,从队上池塘里网的鱼分几条瘦鲢鱼,再有,家家户户都会作豆腐。还有用年前淌的荷折,线的红薯粉,拌上红萝卜丝、笋丝、耳子丝,做上一大盆特色农家合菜,省钱实惠又好吃。幸喜大豆也是自己家里有的,每到年底那几天,家家户户推磨作豆腐。我爷爷家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因为爷爷是作豆腐的行家,左邻右舍都集中在这里作豆腐。作豆腐说容易也不容易,因为要下膏,膏下得不合适,豆腐就会或老或嫩,严重影响口感。来爷爷家作豆腐,既有现成的磨盘和其他一应物什,更可以请爷爷作技术指导下膏。水豆腐油豆腐的坯子,下膏也有所不同。作豆腐是一项多工序的活计,除了下膏,其他的事情大家互相帮衬。半天下来,热乎乎白嫩嫩水灵灵的豆腐躺在模子里,豆香四溢。一家的豆腐算是大功告成。然后再是下一家,如此,要忙上好几天,所有人家里的豆腐才算作完。作豆腐,也是我们小孩子的幸福时刻,因为我们可以连续几天吃上平时压根就吃不到的豆腐脑。在白花花的豆腐脑上撒上白糖,这是神仙都羡慕的小吃!所以最丰厚的也就是可以饱饱的吃上煎豆腐水豆腐,油豆腐算比较高端的菜肴,炸它要的油比较多,我们家里炸的不是很多,更多的是煎豆腐,在锅子里面用肥肉擦个遍,再把豆腐切成小块放进去,小火慢煎,然后撒上盐,可以收好几天。水豆腐常常是放在水里浸着,也能吃个四五天。因此也常听妈妈说:拜年拜到初七八,洗了锅子荡了塔。其实,准备的食物还没有到初七八就吃得差不多了。现在什么都有现成的买,那热气腾腾忙进忙出的场面我已很多年没经历过了,总感觉现在买的豆腐不再有儿时那种大豆的清香了。过年了,还有我们小孩朝思暮想的瓜子花生糖果。记得我妈妈买回瓜子花生糖果,总是藏得好好的,我们很难找到。有一年,妈妈把买回来的葵瓜子藏在衣柜里的衣服下面,我在找自己衣服的时候发现了,心里一阵窃喜。从此以后的几天,我都偷偷装满一上衣口袋,然后躲在外面去吃,边吃边想,壳里这小小的果仁怎会这么香,使我欲罢不能。事实上,几天后还是东窗事发,春节到了,妈妈去拿瓜子花生出来招待客人,发现葵瓜子已被偷吃。妈妈调侃说家里的大老鼠太厉害,把瓜子吃得差不多了。我不敢做声,幸好是新年里,当着客人的面,妈妈也没有过多的责骂,我心里暗自庆幸又逃过了惩罚。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时候的葵瓜子太好吃了,用唇齿留香这个成语都不能完全表达出那个香味。这也让我想起了皇帝朱元璋在吃尽山珍海味之后,怀念当年救他一命的那碗珍珠翡翠汤来。人就是这样,随着条件的变化,生活的富足,嘴巴也变得越来越叼了,现在的葵瓜子是很平常的零食,甚至丝毫不能引起我的食欲。各种高大上的零食层出不穷,也取代了葵瓜子的位置。说到糖粒子,还有一件事也从记忆深处款款而来。那个时候我大约六七岁,清楚记得父亲、叔叔还有隔壁邻居叔伯们,他们一起去拜群众年,我嚷嚷着跟他们去,父亲不允许。实际上跟着去拜年,我是醉翁之意---另有所图。父亲不带我去,怎么办?我一个人是决计不敢去拜群众年的,因为害羞。于是我和邻居家的孩子们一拍即合,组成一个团队,开始拜群众年了,东一家西一家,进门大喊恭喜发财拜年了,热情的乡邻们也会很高兴接待我们这些小客人,然后每人都会打发三五颗糖粒子,口袋里装满了,我们就乐颠乐颠跑回家,把胜利的果实收藏起来慢慢吃。现在也还有部分人会挨家挨户拜个年问个好,偶尔也有孩子跟着,但是现在的孩子不稀罕这些糖果了。拜群众年的也越来越少了。现在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一派喜气洋洋,这是我们儿时几乎看不到的。就是春联也很少有人张贴。但我叔叔家里会贴,因为叔叔自己会写。“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知道并理解这幅对联始于叔叔书写的对联。叔叔那龙飞凤舞的字体也还深有记忆。一直到现在,每年春节写对联是我必做的功课,不得不说,确实受到了叔叔的熏陶。那个时候,叔叔在原梓门区政府担任区企业办主任,相对来说,叔叔家经济条件比我们家里好很多了,理所当然,过年时,叔叔家里物资丰厚多了。记忆尤其深刻的是除夕,在叔叔家里吃团年饭,桌上那碗香喷喷的红烧肉,是我企盼了许久的美味佳肴,我迫不及待把筷子伸到了碗里,随即一块香甜可口的红烧肉就到了口里,肥而不腻入口即融,那丝丝香甜在嘴里弥漫开来沁入心脾。许多年过去了,当年那红烧肉鲜美的味道总会袭上心头。叔叔还会给我们兄妹发压岁钱。他是区企业办主任,免不了有应酬。记得有一年的除夕夜,他很晚都没有回家,而我们姐妹还眼盼盼的等着叔叔回来,我们坐在叔叔家的火炉边,等呀等呀,直到上下眼皮打架,实在招架不住,才不得不回家睡觉。心心念念的压岁钱呀,虽然才几毛钱,对于那个时代的孩子们来说,它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好在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我的儿辈胜过我那个时代,我的孙辈更是在蜜罐中成长。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中,我竟是奔六的人了。这几年,一双儿女总会打上一个大大的压岁红包给我,他们说给妈妈压岁,祈求妈妈别老别老。以前,晚辈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寓意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如今,晚辈送给长辈压岁钱,这份祈福也是那么深厚。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年纪越大,对儿时的那些经历越加怀念,儿时的那丝年味呀,总是在我心里萦绕。
作者:彭意芬,双峰梓门桥镇茶亭村人,曾任代课教师多年。闲余时间爱看文字爱练书法。本文系作者投稿作品,配图来自网络。
彭意芬文章:1、邻居,我生命中跳动的音符2、忆我们的高中生活3、重阳,我说妈妈的故事4、伯母的斗笠情结5、开出自己的花6、吴局长的退休生活7、师恩难忘8、写给未来的自己9、家乡的小河10、童年
那些打猪草的快乐时光11、立春|抗疫: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12、疫情之下,一个村庄的抗疫故事13、徒步攀越猪婆大山,你敢吗?14、石牛在等你15、梦幻梅龙山中,有一座竹海山庄16、林中小妖:她是梅龙山竹海山庄的传奇女主人17、双峰黄马洲:我想要的诗和远方18、翰墨飘香怡且乐19、秋收遐思20、发小梅子:纯真的情谊,恒久的挂念21、卓哉溪砚,双峰之珍22、驻村干部戴庆平:晶莹的浪花23、冬至祭祖记24、永不消失的记忆25、钓鱼之乐26、庚子鼠年中的我温馨提示: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可查询土著民自创办以来的所有文章乡土
文学
生活
记忆第11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活力文化自媒体第12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第13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人文情怀自媒体扎根乡土留住乡音传递乡情守住乡愁合作/投稿:toozoom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ichengzx.com/fcsxx/13676.html